我室马志勇副教授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发文揭示有机磷光机制

发布者:陈会敏发布时间:2022-03-15浏览次数:10

咔唑(Cz)长期以来一直是一种理想的磷光分子构建基元。咔唑衍生物通常具有超长寿命的亮黄色余晖,可以运用于防伪加密、生物成像、有机光电材料等领域。然而,在2020年人们发现商用咔唑中存在的一种咔唑异构体(1H苯并[f]吲哚,Bd)会对咔唑衍生物的磷光性质产生明显影响。而咔唑中实际存在的异构体含量很低,几乎无法分离,也很难用色谱检测出来。目前为止,纯咔唑及其异构体的发光性质及其长余辉机理尚不明确,因为Bd的合成以及提纯相当复杂,相关研究鲜有报道。

为此,我室马志勇副教授团队通过7步反应成功合成了咔唑异构体Bd,并进一步以实验室合成的CzBd合成了具有不同Bd取代数的四个分子,详细研究了这些分子在不同温度、分散状态下的光学性质,给出了Cz/Bd体系室温长余辉的一般机理。

图一:Cz/Bd衍生物的分子结构及其发光机理

本文所有的Bd衍生物粉末在室温下不具有可见余晖,仅Cz衍生物因为聚集作用产生微弱蓝色短寿命磷光。为了研究它们的单分子性质,所有的分子被以低浓度掺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(PMMA)薄膜中,在77 K状态下进行表征。如图二所示,所有的Bd衍生物具有两组磷光峰,其中位于560 nm-700 nm处的长寿命发射为Cz/Bd掺杂体系的特征磷光峰,变温光谱证明了这组峰的磷光性质。与之相反,纯Cz衍生物无论在聚集状态还是单分子状态下都不存在超长磷光发射。这些结果表明在Cz/Bd掺杂体系中观察到的亮黄色长余辉因来自于Bd的发射,而与Cz无关。

图二:77K下所有分子在薄膜中的光学性质表征

虽然所有的Bd衍生物粉末在室温下不具有延迟发射,即使在低温下也仅表现出微弱的黄色余晖,但当这些分子以低浓度(1% wt.)分散进PMMA薄膜中时,他们表现出明亮的光激活长余辉。如图三所示,在环境条件下,CzBdBr@PMMA2BdBr@PMMA薄膜在初始状态下不具有延迟发射,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,长寿命黄色磷光峰逐渐增强,肉眼可见薄膜颜色从蓝色变为黄色。当移除激发光源后,两张薄膜均显示出超过100ms寿命的磷光,表明Bd衍生物在室温单分子状态下具有长余辉发射性质。电子顺磁共振(ESR)结果显示,随着余晖的增强,磁场信号也随之增强,计算得到的g值与自由电子(g=2.0023)相当接近。因此,可以将长余辉归因于自由基的产生。

图三:室温下薄膜磷光的光激活过程及其ESR表征

与先前的报道一致,当Bd衍生物以低浓度掺杂进Cz衍生物后,产生的黄色磷光具有很高的量子产率和超长寿命。然而,Cz衍生物并不是激活Bd自由基磷光的唯一基质。研究发现,很多有机粉末都具有这个性质。当Bd衍生物以低浓度掺进结构完全不同的BBPDMAPTPA中时(图四),所得的掺杂体系仍然具有明亮的室温黄色磷光,且自由基磷光与在Cz衍生物基质中相当。结果表明,Cz衍生物激活Bd衍生物本征超长磷光的功能可以通过光激活或使用其他基质来替代。此外,光激活超长磷光的性质与Bd衍生物的分子结构及其阳离子自由基的稳定性密切相关。开发合适的Bd衍生物基质以增强自由基磷光也可作为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。

图四:Bd衍生物在其他粉末基质中的磷光性能表征

有趣的是,掺杂薄膜对光照非常敏感。仅利用10W手提式紫外灯透过A4纸就可以轻易地激活薄膜磷光,这将使得在薄膜上进行高分辨光刻变得非常容易。如图六所示,可以将需要打印的图案提前印在A4纸上,然后将纸覆盖在薄膜表面。当紫外灯在纸正上方光照一段时间后,因为透过纸张的光强度不同,薄膜上不同部分被激活的程度将产生差异。如图所示,可以利用这个方法在薄膜上打印各种图案和二维码。二维码具有高分辨率,可以轻易被手机识别。此外图案可以通过进一步光照擦除,薄膜在室温条件下静置5分钟也可以恢复到初始状态,具有良好的可逆性。

图五:利用薄膜进行高分辨打印

综上所述,本文提出了Cz/Bd衍生物室温长余辉的一般机理。Bd衍生物产生光激活室温超长磷光需要三个条件:(1Bd以低浓度良好地分散在基质中(2Bd自由基产生阳离子(3)自由基阳离子稳定在基质中。对于一些以购买的Cz合成的Cz衍生物体系,它们的超长磷光可能来自两种或更多种Bd衍生物的协同效应。该研究拓展了对超长有机磷光的理解,为超长有机磷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。

相关研究成果近期以“More Than Carbazole Derivatives Activate Room Temperature Ultralong Organic Phosphorescence of Benzoindole Derivatives”为题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杂志上 (IF = 30.849)。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钱晨为本论文的第一作者。北京化工大学马志勇副教授为论文的唯一通讯作者。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、北京化工大学大科学计划的资助,同时得到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大力支持。

 

论文链接:https://onlinelibrary.wiley.com/doi/epdf/10.1002/adma.202200544